SEE Conf 2020 想法记录

2020-01-06
-
-

六点多起床,赶去参加 SEE Conf 交流会。赶到的时候已经开始半小时。

在去的路上看了一下会议日程,发现几个比较关注的点,一个是 Ant Design 4.0,一个是数据驾驶舱。对于Ant Design 最新版本给设计与开发带来的生产力优化程度。对于数据驾驶舱比较关注如何让数据与人做友好的体验交互。但是对于后面发现需要重新报名,想去报名的时候已经晚了。

晚上到家十点半,路途遥远,趁还有感觉,写下这次记录。

没赶到的时间

九点的时候,还在地铁,因为有直播,所以可以观看。想吐槽一下,优酷、B 站、美啊直播平台,手机带着耳机音量调整到 100,只有 B 站刚好能听清楚。到最后直播没有听多少。

后面针对每个分享做下想法

上午

基于地域文化的设计创新

赶到的时候已经过了接近二十分钟,但是从后面感受的到地域文化的艺术之美。分享人来自大湖南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在大学的时候我们院艺术指导老师也和我说过类似的话,灵感来自生活。所以在后面就有了在蹲厕所想出的灵感。所以需要回归到生活,但是不能缺少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灵感的来源。

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设计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Ant Design 4.0

对于 Ant Design 产品我目前使用了 Sketch 版本,里面的数据趋势图需要做个性化的时候操作比较麻烦,可能因为版本比较老旧,一直提示更新却没有更新。在这次的更新感觉有一个质的成长。

 

在这次的分享里面,有个点是非常的赞同:让功能找到用户,节省用户脑力体力。

 

在 ToB 的产品上折腾了差不多4年,面向用户差不多 3 年。在 17 年公司的年中总结中提出一个观点:用户视觉、行为跟进互联网大头企业;B 端产品跟进行业领头企业。

 

现在无论对于 ToB 产品还是 ToC 产品,都是服务于用户,所以在体验设计上应该更贴近用户,让用户不用思考就进行操作你的产品。

 

在以前的 ToB 产品设计上,都是功能特别多,操作复杂,专业性强。所以必须需要有培训,培训一次还不够还需要两次,这就很浪费双方的人力物力。

 

现在无论哪端用户都只是关心产品带来的效率、价值。对于以前的产品来说,必然是会被淘汰。在走近用户身边时,用户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让他们不用学就可以操作基本上的所有操作,能够给他们带来便利而不是负担。

 

Ant Design 的价值观:自然、确定性、意义感。

 

决策机构体验科技:数字驾驶舱

 

  1. 业务信息的数据中枢
  2. 决策思维可视化载体
  3. 对外展示的窗口

 

自上而下推动自身信息化建设

对于数字驾驶舱这个概念,像极了美国好莱坞大片。嗯~,没错。就是美国大片,相信在未来就会实现。

 

对于 ToB 的产品,数字化是必然的;目前大多数已经实现了基础的图表分析,那么是否可以基于图表在赋能更多的价值,比如给用户提供决策依据。就像美国大片里面的卫星,在控制仓,当数据发生异常,系统会提示某某数据异常,需要做什么事情。我觉得这个会更加有意思,这也是我目前在设计的其中一种想法,对于业务的理解,基于现有底层数据我给用户提供个人统计出的决策方案,非常符合用户预期。

 

我觉得只要给用户带来了实际意义的价值,那么你的价值就体现了。

比较期待幻鹦中台 1.0 表现

 

智能可视化体系 AVA

 

目前在使用的一款 AntV,不过好像在安卓与 IOS 的屏幕适配兼容性并不是很好。

 

AVA:A Visual Analytics

AVA 可以理解成一个黑盒,把数据与分析意图输入到黑盒,黑盒自动化生成图表,可以按需选择。

 

比如统计一年中每月消费,可以通过柱状图、与饼图显示,这是分析意图。把每个月的数据统计出来,这是数据。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表达不同的分析意图,通过合适的形式展现出来。

以前在设计数据可视化的时候,领导常常会说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多参考别人家的数据可视化,丰富多彩。怎么去丰富一下自己设计。但是往往自己产品的数据支撑少,数据呈现少,那么怎么个丰富多彩呢?

 

所以领导每次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反问一下,你需要呈现多少数据?首先把基层数据整理好,越多越丰富。

 

AVA 带来了什么优势?

从设计层面,设计可以使用 Kitchen 进行绘制,可以通过可视化配置配置图表中每个元素,包括图例、标题、线的粗细、数据点类型等等。

从前端层面,设计设计好后,可以直接下载设计好的图表配置,添加到 AVA 中即可。这样就保证了设计与开发上的一致性。如果在设计上面没有数据,AVA开发模式下,前端开发人员也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配置 Mock 数据,AVA 会自动生成按需的数据。

从后端层面,在数据格式上面进行约定,可快速保证数据一致性。

对于后端、前端、设计的生产力,后面可以进行实践一下。体验后在出一篇

下午 Ant Design 设计专场

蚂蚁海外本地化设计

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环境做出的用户差异化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是分享的一种思路

从三个维度:环境-人-需求做为研究框架

  • 环境:文化、宗教;社会/经济;行业生态/监管
  • 人:生活形态;手机网络;消费习惯;价值观
  • 需求:需要从上面进行识别目标用户与识别有价值的需求

最后得到一个有用的结果。

对于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研究

早期机会探索:

洞察用户、挖掘需求。有哪些类型用户?用户目标是谁?有什么痛点?生活形态?使用的产品?机会点是什么?究等等

体验设计:

功能概念验证、进行可用性测试。低成本试错优化,体验是否符合用户习惯究等等

上线后:

体验度量、诊断问题。体验度量、流失原因、转化问题、体验问题研究等等

上面是我关注的几个点

首先对于上面的研究框架,与我在做 ToB 产品场景有某种意义上的类似。在做ToB的产品的时候,因为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但是对于功能却是相同。

上次负责的产品设计,接手这个项目的第二天就去了现场,就是去做调研,因为这个项目与以往的项目不同,是不同的行业,所以对行业需要重新理解,该行业的专业名词等等做调查,其次是使用人群,按照互联网体验设计符不符合他们?因为后面发现用户属于轻度互联网用户。那么按照现在互联网体验设计就不是很符合他们,后面也验证了这个问题,在后面因为体验问题,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修改了几个小点。

还有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企业在文化差异和理解差异上都有不同。按照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需要入乡随俗,入乡随俗了才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用户的想法,才能够准确获取用户需求以及潜在需求。

 

让价值被发现:如何在B端产品做增长

分享观点:产品是创造价值,而增长是传递价值,让价值被发现

在刚接触 B 端的时候,关注的是用户行为,接触两年后关注的是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分享的主题是 B 端做增长?有点玄学。

后面发现是去 ToB 与 ToC 中间的 To SMB。中间的 To SMB 就是部分中小企业,这是研究得出的结果,好像是有那么点回事。

姚维分享了增长大图思维方式与四个方法:增长目标、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应用

增长大图:全局视角、找到机会点、连接战略与执行

对于痛点,有一个计算公式: x 100% 

增长大图的流程:业务目标==》增长目标==》阶段==》触电==》流程==》用户行为数据漏斗==》痛点==》定性痛点比重==》 策略==》实验方案==》实验效果

如何找到机会点

邀请不同角色的 Key persion 组成虚拟小组;对焦业务目标拆解增长目标;梳理定量/定性数据找机会点;确定聚焦领域开启增长实验

怎么做增长实验?

起点==》洞察分析(定量/定性)==》提出假设(相关性)==》进行实验(优先级)==》验证应用(指标)==》回到起点

这里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四个方法。

 

围绕应用生命周期的企业级产品设计策略

 

分享观点:找规律、找方法,破局意识,发现设计机会点

这方式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行业,毕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具有共同通性。

 

应用生命周期:

代码开发==》打包构建==》集成测试==》发布部署==》日常运维

应用生命周期的编排设计

阶段性、驱动性、流程性、抽象性。

可以通过四个方法来解决

Conllaboration(合作)、Mulit-Roles(多种角色)、Task flow(执行过程)、Deep(这个忘了)

Conllaboration:

when、what、who、where

 

四个方法对应四个特征

特征

驱动性

驱动性

流程性

抽象性

判断

单阶段:但场景--->

单角色--->

单线任务流

单一功能

 

跨阶段:多场景--->

多角色--->

多线任务流

聚合功能

定位

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

应用的构建部署

应用间服务器调用

用户角色目标是什么

角色职责

角色任务

任务的编排有哪些

应用、资源、配置

信息流、规则

功能底层如何实现

技术架构、接口

物理映射关系

编排

上下游场景

各阶段侧重

前后置条件

角色定义

角色权限分配

角色协作触电

任务流编排

任务起点、过程、结果

下一任务承接

界面编排

功能层级、信息架构

交互逻辑、信息编排

工具

Collaboration

Mulit-Roles

Task flow

Deep

 

这里感觉和smart原则有点相似

这个让我想起产品设计周期,用户分析、产品目标、产品规划、产品设计、持续迭代。

 

普惠金融创新体验:参与感对话设计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预期?

中间有个点:MBTI职业性格模型

精力来源

判断方式

E

外向

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能量

T

思维

用逻辑客观决策

I

内向

从内在想法中获得能量

F

情感

用主观价值决策

认知方式

生活方式

S

感觉

注重真实的存在

J

判断

喜欢计划和决策

N

直觉

注重洞察可能性

P

知觉

喜欢保持开发和不稳定性

 

这个可以稍微深入了解一下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

A-V情绪模型,后面详细去了解一下

 

这个分享的内容主要是对于用于的性格模型建立、用户认知进行分析。

 

JCD思维如何驱动复杂系统设计

Job 是属于思维方法论,这是目前的阶段

Job 是什么?Job - Centered - Design

在 Job 视角下进行设计,事情如何被高效完成,包括了参与角色、工具、以及协作方式

在用户的视角下更加关注人的需求,Job 更关注事如何高效完成

以 Job 为中心,设计完成 Job 所需要的一切,包括角色、工具、协作关系等。

Jog 设计

Job method One

角色分析:针对每个使用的角色进行分析,从情景、角色、活动、目标去进行拆解分析;也可以说是每个人能职能进行分析

将每个角色的内容进行拆解

 

Job method Two

业务建模

面向对象分析

 

实体:在产品中可关存在具有唯一标识的并可以相互区分的业务载体,通常包含属性和行为

最有有句话:“复杂”不仅不可避免,还是设计新的出发点和契机

后面发现这句话来自设计心理学。还是推荐这本书,这是一套,有 1-4。曾经送了一套给设计徒弟,不知道有没有看,哈哈

资产秩序之美:通过模式化的方法构建设计

 

Ant Design 模块设计方法

递进拆分:

对于模块话的拆分,无论是从设计上来说,还是从开发来说,都需要;设计从不同业务进行拆分,从不同业务中拆分共同部分。开发的拆分方式则从业务拆分出技术共同部分,在将技术进行组装成功能,这感觉就像回归到了函数的本质了。

解放图形化设计生产力—HiTu

HiTu 模板设计模型

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统计,企业级插画颜色占比:蓝冷占比最大,其次则是白色,跟着为绿色,最后则为橘黄红色类。

HiTu 主题色来源于上面的统计,通过 Adobe Color 找出互补色,在通过 ps 建立三维球形,添加主题色,在从主题色获取中性色。很不错的一种方法

 

记忆点源于与众不同,专业感源于整齐划一

 

全场动作必须跟我整齐划一

来 左边 跟我一起画个龙

在你右边 画一道彩虹(走起)

来 左边 跟我一起画彩虹

在你右边 再画个龙(别停)

在你胸口上比划一个郭富城

左边儿右边儿摇摇头

 

其确定主题色,以及整体颜色的过程可以查看原文:

解放图形化设计生产力—HiTu

圆桌

 

有几个问题比较有意思

  1. 设计师的边界
  2. 已有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体系,对于设计师来说有什么可以提升的地方
  3. 什么样的企业适合打造一个类似的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系统
  4. Ant Desgin 已经有了这么一套好的设计体验交互规范,为什么在阿里其他产品没有体现
  5.  

回答的关键点:

教学相长;不应该给自己设立边界;场景化、硬核术语能去掉就去掉、做一些让人懂的东西;

 

对于上面的问题有几个小的想法

对于设计来说,生活时时刻刻都需要设计,设计来源生活,设计不限定哪一种行业,Ant Design 提供了设计流程与组建,这是重复工作的组件,无论对于B端、C端,很多人都在做重复的工作。所以设计应该回归本质,设计属于创意,而不是机械。

对于每一家公司都有特地的文化,可以在Ant Desgin里面进行提取优化成自己的东西,如果没有更优的方案,那么Ant Desgin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内容,在设计上,组件是定死的,但是呈现方式不同,在B端的产品上,从阿里、饿了么、滴滴、微信的所有设计上,都是细节上不同以及整体色彩不同,整体决定整个视觉感官。比如按钮,大家都差不多,最重要需要表现的是怎么让用户知道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的,可以通过不同的元素设计添加到按钮,进行微优化,形成自己新的东西。

总结想法

这次下午的设计专场有几个方法论,增长、JDC、CMTD。

不一样的思想碰撞, 每次都会有新的想法,并将这个想法记录下来。

设计到交互的内容有MBTI职业性格模型、A-V 情绪模型,从设计上可以快速获取用户可能存在哪些行为,用户感官方面。

JDC 思维与 CMTD 可以能够帮助深入快速理解业务。我觉得 JDC 与 CMTD 在某种意义上是密不可分的,就比如 KPI 与 ORK 一样。JDC 思维可以说给我带来了新的想法思路。无论是从产品设计上、交互体验上、视觉上、开发上都具有帮助。

还有色彩规范定义的方式很不错。

无论对于产品、设计、开发,最终是需要解决用户需求,给用户带来价值,方法论是用来度量与量化的工具。

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

最后应用玉伯的话:好用=效用+爱用,还有好看。这就是目标。

 

晚上和 freecodecamp 的小伙伴一起吃了饭,畅聊了一下各自的想法,还有明年活动的计划,回家后就十点半了。出来一趟不容易不容易。

“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分享的动力”

微信收款码
微信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

目录关闭